朱棣为什么起兵造反?会不会是蓄谋已久?
朱棣为什么起兵造反?会不会是蓄谋已久?
朱棣之所以会起兵造反,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朱允炆的削藩影响了他们这些藩王的利益,但是不管怎么样朱棣也不至于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如果真的只是因为要维护自己的利益,那么逼得朱允炆答应不削藩之后也差不多就该结束了,但是朱棣竟然直接坐上了皇位,而朱允炆也下落不明,看起来就好像是朱棣故意的一样,难道说这一切都是朱棣的阴谋吗?
1398年6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皇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就是建文帝。建文帝一上台就开始削藩,一年内削除了5位叔王,结果引来四叔燕王朱棣的武装反抗。很多人认为,燕王朱棣早就蓄意谋反,对于这一点,笔者始终不敢苟同。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根据朱元璋的遗训,禁止各位叔王进京吊唁,以免皇位被抢,7天后,建文帝将朱元璋安葬在明孝陵。当时,燕王朱棣已经从封地北平赶到江苏淮安,但是被朝廷的人挡了回去。
朱棣只好按照朝廷的命令,回了北平,但是派出了全部3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赴南京奔丧。如果这时候朱棣想谋反,必然不会将3个儿子全部送到南京吊唁,这等于是送给建文帝做人质,更要命的是,朱棣在好几年前已经丧失生育能力。
这年七月,建文帝朱允炆先将五叔周王朱橚削除,四叔燕王朱棣并没有因此有异常举动。十一月,建文帝朱允炆安排刑部侍郎张昺出任北平布政使,任命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让他们严密监视燕王朱棣的举动。此后,朱棣的护卫不断被调走,朱棣原先有大约5500名护卫,后来只剩下800名护卫在身边。到了第二年四月和六月,七叔齐王朱榑、十二叔湘王朱柏、十三叔代王朱桂、十八叔岷王朱楩等4位藩王陆续被建文帝削除,燕王朱棣早已感受到了危机,并装疯卖傻,麻痹朝廷。
在这种情况下,燕王朱棣有两种选择:
一是坐等被削。老老实实接受朝廷的安排,削就削,这也不是什么要人命的事情,大不了就是和之前被削的弟弟们一样,被废为庶人,此后要么被软禁,要么被迁到外地居住。这样的话,虽然失去权力,但一家人的性命无忧,衣食不愁。这倒是个不错选择。
二是武装反抗。选这条路,不成功便成仁,自己手上只有800亲兵,而朝廷在北平及其周边地区有十几万兵马,成功的概率很小。武装反抗一旦失败,朱棣和他的3个儿子不仅仅是被废为庶人的问题了,不死也得把凤阳皇家监狱坐穿。换做其他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选择?前面被废的5位藩王已经用行动作了回答,除了湘王朱柏选择了全家自杀,其他4位藩王都老老实实不反抗。
朱棣为什么冒着这么大的风险起兵靖难?主要原因是:
1.责任感。在二哥秦王朱樉、三哥晋王朱棡去世后,燕王朱棣已经是诸王之长,面对侄子朱允炆对祖制的胡乱变更,对叔王的强势削藩,除了自身的危机感之外,也有对大明江山的危机感。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安排了九子防边,如果把这个体系打破了,又没有建立新的体系,明朝北方将不得安宁,父皇九死一生创造的明朝将面临大威胁,为此朱棣必须以全家性命相博。
2.可能赢。燕王朱棣如果认为和朝廷打战没有任何胜算,那他也不会起兵。朱棣作为镇守重镇北平的燕王,在北平经营了18年,此前经常接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委派,统兵和蒙古人打战。这样的经历,一来锻炼了朱棣的军事素养,二来培养了朱棣和朝廷在当地的驻军的关系。
可以说,朱棣与朝廷在北平及其周边的驻军将领几乎都很熟悉,这些将领大多数是朱棣的老部下,知根知底,一旦朱棣的靖难大旗树了起来,朝廷在北平及其周边的军队向朱棣投降的可能性很大,后来事实证明大体就是这样。
此外,朱棣判断,建文帝朱允炆做事欠周到,性情浮躁,成不了大事,所以朱棣才敢起兵。如果朱允炆是明宣宗朱瞻基这样的天纵英才,朱棣可能就不敢冒然起兵反抗了,因为对于精明的朱棣来说,完全没有胜算的事情他是不会干的。
靖难之役打了3年后,燕王朱棣取得了胜利,当上了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遭遇最终失败,举火自焚而亡。如果建文帝不那样着急削藩,而是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模式慢慢对付叔王们,循序渐进解决,几乎没有哪个藩王会武装反抗,即使武装反抗,也没有很好的借口,难以获得朝野同情和支持,很难取得胜利。
建文帝朱允炆隔代继承了爷爷朱元璋的皇位,按理说,一开始就应该对叔王们客气一点,等自己站稳脚跟、坐稳位子后,再考虑其他的事情。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败,主要还是太年轻,太冒进,硬生生把四叔朱棣逼反了,逼反后又没有能力消灭,这才造成了自己的人生悲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