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一字多义音的短句总汇100句
有趣的一字多义音的短句总汇100句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乡村人家平静而不乏情趣的生活。
3体会诗人用直白的语言“写景、叙事”,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我们原来学过哪些反映儿童生活情趣的古诗?谁来背背?
《所见》《宿新市徐公店》《村居》
—、旧知引入,激趣明题。
1.刚才我们背诵的诗句,选自高鼎的村居(板书,村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词,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清平乐?)
2.你发现,今天学的词与高鼎的《村居》,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1:多了一个“﹒”)教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叫“间隔号”。(生2:多了“清平乐”)
3.教师:对的,这是一首词,“清平乐”是词牌。我们曾经学过的词《忆江南》也是词牌名。请看大屏幕,了解下词的形式,同学们一起读读吧。
6. 同学们再一起读读课题,注意读出“间隔号”的停顿。
7.看到村居,你想到了什么?(生1:居住在乡村、乡村生活、农村人家的生活……)板书:乡村 人家
二、初读感知,读出韵味。
2.指名读词: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仔细听他读的字音是否正确,停顿对了吗?
3检查字音 :翁媪ao 剥莲蓬,亡wu赖,请看翁字上面是一个——公字,就是老公公的意思,媪左边是——女字,就是老妇,翁媪就是——白发苍苍的老翁老妇,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有些字从形旁能猜出字的意思内容。这里面有一个多音字,谁找到了?剥有两个读音,多音即多义,出示字的解释,那在文中就应该读bao.亡赖在古代通“无赖”,是指顽皮,淘气。
4.读完词语,谁再来读读这首词,出示全首词,指读——
5.相机解说词的格式:A清平乐这种词牌,有自己固定的格式,分为上片和下片,你们看,上下片之间——空了两格,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
B如果学生读错“莲蓬”,教师点拨:词,讲究平仄押韵,同学们,你们发现上片词每句的最后一字读音有什么特点?("小、草、好、媪);那下片词押韵是——东、笼、蓬"。所以这应该读成溪头卧剥莲蓬(二声)。
6出示词的节奏划分《课件》,哪个同学再试试,读出词的节奏
7师范读: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有韵味,我也想来读读。
8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自由读词边读边想象: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指生回答 )
8出示课件:(课文的图)这些画面连起来就是这幅乡村生活图。这一幅幅画面,文中是用哪个字串起来的?(溪)
9请看这幅图,溪上——(青青草)溪东——(大儿锄豆)溪旁----(中儿正织弟笼)溪头——(小儿剥莲蓬)
10词中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三、细品词句,感悟情趣。
(一)学习上片
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借助课文注释,谁来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3.想象一下,茅屋、青草、小溪,这是一幅怎样的乡村图画呢?
4.用一个词来说,就是——生1美丽;生2清秀;生3:宁静(板书)
4.师:这些景色,虽是乡村最平常的,却让人感受到乡村的清幽和秀美。
让我们读出它的美吧!
5.继续交流。你还读懂了哪些句子?
A相机解释吴音
B相媚好:是互相逗乐、打趣的意思,媚是女字旁,你能猜出是怎样说话?打趣吗?
6.如果你是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感悟出:翁媪相互取乐,真有闲情呀!;他们多么相亲相爱呀;他们真会享受生活哟)板书 情
生: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妇,这样有闲情呀
生:信州远离战火,百姓的生活才这样平静、安详
8.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词吧!指读,评价(从你的读中我感受到了老两口的幸福和甜蜜;从你的读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他们的羡慕)
9.师:在音乐声中再一起来回味这令人迷醉的美景吧!连起来读上片,试着唱读,配乐背诵。
(二)学习下片
过渡:上片写了翁媪喝酒取乐;那下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1.指名读下片,借助课文注释,说说读懂了哪句?
(引导学生理解到,大儿在豆田除草;中儿在门前编织弟笼,从这句词中可以看出他们都很勤快;兄弟承担家务及劳动,让年迈的父母在家安享晚年,很孝顺)
2.重点体会“小儿”的淘气、童趣。
出示:最喜……莲蓬
b理解亡赖,师:亡赖可不是现代撒泼刁蛮的意思啊!出示:古今异义,在文中就是顽皮淘气的意思。
C从哪个动作可看出来他淘气、顽皮?板书:卧
d“卧”,意思是——躺下休息,无所关注。
e卧,还可以换成什么词?生:趴、躺
放进句子读读,感觉怎样?(写了一种姿态,看不出顽皮)
为什么用“卧”呢?
(1)卧,可以是——侧卧、仰卧、俯卧、屈卧……(姿态多,把小儿的顽皮写得活灵活现)(建议这里不要说,直接引导学生写,然后让两个学生写后交流)
(2)想象一下,小儿各种卧姿可能会怎样剥莲蓬,怎样吃莲蓬?指生说。
(一会趴着剥,两只小脚丫还不停地乱蹬;一会儿侧卧着剥莲蓬,一会儿又躺着剥,有时还把莲蓬往上一扔抛到嘴里吃。)
(3)小练笔:师:淘气顽皮的.小儿真有趣,拿起你的笔把他卧剥莲蓬的样子写下来吧!
6.小结:同学们,一个“卧”字,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写出来了。在诗人的笔下,儿童的情和趣还藏在哪些字中呢?(板书:趣)
链接——写乡村孩童的诗句。师:农村孩子在干什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有趣?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雨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童子柳荫眠正着(zhao),一牛吃过柳阴西。
小结:辛弃疾用质朴、直白的语言,真切地写出了乡村孩童的淘气、活泼。
7指导读“小儿……”: 师:多可爱的孩子啊,谁能把他淘气、顽皮的样子读出来呢?
8.连起来读背下片。
(三)配乐诵读全词。体会乡村人家的安详。(多种方式,充分诵读,让学生能背诵)
配乐诵读:师:美景令人流连忘返,趣事让人忍俊不禁,在音乐声中再一起来感受这充满情趣的农村生活吧!
诗人笔下最开心最无忧无虑是——小儿,你从词中哪个字看出来了?——(喜)
相机出示喜的解释喜,本义:快乐、高兴。
四、总结写法(教师直接小结即可,不需要提问,否则时间不够)
今天我们学的词写了怎样的乡村生活?诗人是怎样写出生活的情趣?
——宁静的乡村,祥和的人家。诗人借景、写人、叙事抒情,为我们呈现出一幅令人迷醉的乡村生活图。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搜集诗人写的田园生活诗,体会体会其间的妙处!
《小石潭记》学案1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3.朗读并背诵课文。
资料助读:
2.写作背景: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一词多义
①全石以为底 为: ⑵1潭西南而望 而:
②为坻,为屿 为: 2乃记之而去 而:
③全石以为底 为: 3隶而从者 而:
⑶ ①卷石底以出 以 ⑷①隶而从者 从:
②以其境过清 以 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从:
⑸①乃记之而去 乃: ②乃不知有汉 乃: 2.词类活用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心乐之 近岸,卷石底以出其岸势犬牙差互
3.文言句式
4.古今异义
5.重点词语(书上批注)
我的疑问:
探究案::
1.文章的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书上批注)
3.课文时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检测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曾被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为__________
(2)“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_________、_________;宋代的欧阳修、苏洵、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曾巩。
2.给加点字注音。
隔篁竹 水尤清冽 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 参差披拂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悄怆幽邃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
B选文的第二段写遥望潭的水源,抓住溪流曲折蜿蜒、岸势“犬牙差互”的特点,既有静态的描写,也有动态的勾画。而“不可知其源”更增加了一层神秘。
D作为一篇优秀的山水游记,本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文章大量采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对景物的描写收到了细致入微、形象逼真的效果。
我的收获:
《小石潭记》表格式导学案2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并熟练翻译课文。
查阅阳光课堂金牌练习册P30页和新华字典一一过关
结合课文内容和阳光练习册里的学前热身
自学指导
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篁竹( )清冽( )为坻( )为屿( ) 为堪( )差互( ) 寂寥( ) 幽邃( )
深层阅读-----理解积累
1、一词多义(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再加以理解)
乐: 可: 清: 从: 以:
而: 差: 见: 游: 环:
2、语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下见小潭
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淑尔远逝 斗折蛇行
心乐之 潭西南而望
3、古今异义
记之而去 崔氏二小生 闻水生
不可久居 鱼可百许头
4、重点句子翻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反馈检测
改错空间
深层探究------整体感知
第二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这样写的好处呢?
写小潭源流、抓住溪源、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如何理解呢?
语言赏析(你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抓特点,用比喻:
正面、侧面相呼应:
对比描写:
拟人:
移步换景:
语文积累--------唐宋八大家妙记二则
1、欧阳修忘记(王安石)了曾经(曾巩)在韩国(韩愈)的一棵柳树下(柳宗元)吃三苏饼干(苏轼、苏洵、苏辙)。
2、一个叫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的人在拱(曾巩)石头(王安石),流(柳公权)了一身汗(韩愈),就休(欧阳修)息了一会。
《小石潭记》教案3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2 学习对景物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2 抓住特点写景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二 整体感知
1 听读 (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之后全班齐读,然后各推荐一名男生女生进行朗读比赛。(要求:注意字音,断句,节奏,语气并体会感情)
2 疏通文意:
自由朗读课文,集体质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先将翻译过程中不能 解决的字、词或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后将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最后教师总结。
3生字辨音(大屏幕出示)
篁竹 huáng 清洌 liè 为坻 ch
为屿 y 为嵁 kān 佁然y
俶尔 chù 翕忽xī 差互cī
寂寥 liáo 悄怆 chuàng 幽邃suì
4 解释重点词语意思(大屏幕出示)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向西
2)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样 、像长蛇爬行那样
3)明灭可见 或现或隐
4)其岸势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
5)日光下澈 向下
6)影布石上 照映
7)隶而从者 随从、跟从
8)以其境过清 因为、凄清
5 翻译有代表性的句子(大屏幕出示)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 梳理文章内容(给出答题要求:一人读原文,一同学用译文解说小石潭美景)
问题一:怎样发现石潭的?
二:石潭的全貌怎样?
三:潭水和游鱼怎样?
四:石潭的源头怎样?
五:石潭的环境怎样?
三 重点研讨:(大屏幕出示问题)
(一)再读课文,先品“景”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 读完全文,小石潭给你怎样的印象?请你用下面的句式说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
小石潭很 ,因为它 。
2 研讨下列问题:
1)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二)精读感悟,再品“情”,体会以景写情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根据写作背景,分析一下的忧郁从何而来呢?
四 总结全文
板书:
2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教 师总结点评)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散文。
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
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小石潭记》教案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看图猜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从复习第五单元课题人手,从“书”“传”“说”“序”引入到第六单元的“记”体裁。指导学生看完学习摘要后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二、诵读感知
一读,读准字音
簧(huáng)竹 清冽(liè) 披拂(fú) 佁(yǐ) 然
俶(chù)尔 翕(xī) 忽 寂寥(liáo) 幽邃(suì)
二读,读得流畅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做到字音准确,朗读流利。
三读,读出节奏
1.在音节的匀称配合中读出节奏。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在句子的长短交替中读出节奏。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四读,读懂文句
1、说说课文中“以”、“为”的不同含义
(1)全石以为底( )
卷石底以出( )
以其境过清( )
(2)全石以为底( )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2、说说下列字词的含义
(1)心乐之( )
(2)斗折蛇行( )
(3)其岸势犬牙差互( )
(4) 凄神寒骨( )
3 、补充省略的内容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五读,概括文意
老师读课文,读一段请一个同学概括文段大意。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理解
围绕着题目的“小石潭”三个字进行品读
“小石潭记”是一个很有趣的题目,“记”表示文体,以前学过,这里不重复,剩下的“小”、“石”、“潭”三个字都值得细细品味。
1、以“石”字为例,作品读指导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到了“石”的句子。
学生回答,老师指导: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句直接点到了石头。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也写到了石头。翠绿的藤蔓,飘拂在潭边的石头之上,构成了一幅多么美妙的图景。这是对文章的一种审美思考。
我们的品读就可以这样找句子,这样品味。
2、话题品析活动
学生按照刚才提示的角度,在下面两个话题中选一个对课文进行品读。
话题一:说说石潭的 “小”
话题二:说说石潭的 “潭”(提示:可围绕潭水和潭边的景物谈)
3、出示问题,小组先讨论,然后教师指名回答。
(2)、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验证这个“潭”确实是“小潭”,而且也是“石潭”吗?
四、小结
“以柳之流连景光,模写山水,曲致微妙,心与物化,亦韩所无有也!”——《读柳之厚山水诸记》
板书设计:
景 情
小 石 潭 作 者
幽 寂 忧愁苦闷
凄 清 凄凉寂寞
《小石潭记》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这一单元是本册课本的第二个文言文单元,选入了四篇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编入这类文章意在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同时能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色,触摸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脉搏,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2、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近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已基本养成查阅资料、圈点勾画、归纳整理的良好习惯,但学生的这种习惯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3、教学目标 教学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游记散文的兴趣和能力,学会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对游记散文的欣赏能力。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提出了这样的基本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它又在“实施建议”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根据课程、单元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我预设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过程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体会的情感。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4、教学时间:2课时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文言文教学中选择学生需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既要“求活”又要“求实”。
因此,我选择了老师启发引导下的“自主式学习模式”。这种自主式学习着眼于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活动体现自主性,教师活动重在激发思维性,课堂在于问题探索、交流、生成。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
●整体思路是:自主预习——导入新课——朗读积累——品读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说学法
由于时代背景遥远、文言词汇艰深、寄予于景的感情难以把握,因此设计了自主预习这一环节,消除阅读障碍。
●自主预习:
熟读课文及《永州八记》中的有关文章(下发《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西小丘记》等文章)疏通课文,圈画重点疑点,做好自学笔记。并根据自己的条件兴趣自主选择以下研究任务:
●诗文组:搜集关于柳宗元的诗文,并选出一些诵读,向同学推荐。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前准备交给学生做,可一举多得,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学会自学,学会合作。)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文化名人。他因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的内心十分郁闷,因此,他寄情山水,写下了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他就是——柳宗元。余秋雨先生曾这样评价柳宗元,他说:“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了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柳宗元,走进他的《小石潭记》。
(二)朗读、感知、品悟
古人云:“三分诗文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所以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朗读环节。
1、字正腔圆地去读——读准、读顺
这一环节分为三个步骤:
①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字;读通句子,不读破句;读顺文章,不打疙瘩。
②示范朗读。老师声情并茂地地配乐朗读课文。
③全班齐读或推荐朗读好的学生读。
(设计意图:因为这篇文章的生字难句、多音字较多,学生难以读好。示范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熏陶感染,初步领略文章的文字美、情景美,尽快进入自主朗读的状态,同时帮助学生矫正自己的朗读,起到示范作用。)
2、有板有眼地读——理解、积累
(1)结合注释,读懂文意。(四人一小组,合作完成)
(2)理解积累重点词
(设计意图:解决语言积累问题,养成“眼到、手到、心到”良好阅读习惯,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3、带着思考去读——品读、悟情
1、主问题一:柳宗元在小石潭与“自然相晤”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问题二:游小石潭的心情如何?说说你的理解。
乐——凄(清、寒)
追问:从哪看出了“乐“?又从哪看出了”凄“?
(插入的相关背景来理解体会,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
3、主问题三:小石潭是柳宗元吗?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提高学生品评文章的能力。)
4、怀着回味去读——诗意、情味
他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令人向往。《小石潭记》这篇文学作品,也是一件艺术品。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用欣赏的眼光观赏这副作品,用自己的语言展现相关的画面。
1、结合课后练习(二),品读第二自然段,用优美的语言复述这种景致。当堂展示评价。评价中对学生复述中“精确的词语、形象的修辞、合理的想象、凄美的意境”作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在 “言文并重,文白穿梭”中读得有诗意,读得有情味。)
(三)作业
课外作业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运用、反馈和延伸。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背诵课文
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诵读是内化的过程,赏读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更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2、推荐阅读余秋雨《柳侯祠》或《永州八记》中的其他篇目。
吕淑湘曾说过:“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为了更广更深地走进柳宗元,让学习成为一个延续的过程,让学生带着欲望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欲望走出课堂。所以设计了第二个作业。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标签: